空洞

第一章:寂静守望

2235年,人类的星际文明迈出了第一步。在距离太阳系4.24光年的比邻星系统中,人类建造了第一个太阳系外的永久居住地——“开尔文阈”行星基地。这个遥远的星球围绕着比邻星b运行,成为了人类探索银河系的前哨。

刘曦站在开尔文阈天文台巨大的观测窗前,望着外面冰冷而寂静的太空。这片空旷的宇宙给他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作为“寂静守望”项目的首席天体物理学家,他的工作是监测和分析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这是一项极为枯燥的任务。然而,刘曦知道,这种枯燥背后,蕴藏着人类对未知的深切恐惧和无尽好奇。

半个世纪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费米悖论”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的宇宙中,然而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其他智慧生命的迹象?这一问题困扰着无数科学家。最终,“大过滤器”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宇宙中存在某种不可逾越的障碍,阻止了文明进入星际扩张阶段。这理论被认为解释了为何我们尚未探测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行星科学委员会在2220年启动了“寂静守望”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全频段上监控可能的外星文明信号,并密切关注任何可能与大尺度宇宙现象相关的异常。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个项目不太可能有所发现,但人类的好奇心和对生存的渴望推动着这项工作持续进行。

刘曦已经在“寂静守望”项目工作了十五年,这十五年里,他没有探测到任何非自然现象的信号。尽管如此,他从未失去耐心和希望。夜晚的值班时间对他来说早已习惯成自然,在这片寂静的宇宙中,他反而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安宁。

0327时,一个不寻常的信号突然出现在监测屏上。刘曦的手指本能地停止了敲击键盘,他眯起眼睛,仔细查看数据流。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另一个偶然的脉冲星信号,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个信号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信号都不同。它有着惊人的规律性和复杂度,绝非自然现象所能解释。

“计算机,对比已知的所有自然现象模式。”刘曦迅速发出了指令。

几秒钟后,计算机的回答响起:“比对完成。置信度99.9999%,该信号不属于任何已知自然现象。”

刘曦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盯着屏幕,手心沁出了汗水。这可能意味着什么?难道真的有其他文明存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信号或许是某种宇宙灯塔,用来为航行于星际间的文明指引方向?

然而,他还未来得及继续深思,监测屏上又出现了更加异常的数据。

“警告,探测到异常引力波扰动。”计算机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紧迫感。

刘曦迅速切换到引力波探测器的数据流。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正在缓慢扩张的引力波源,其模式与已知的任何天体现象都不相符。

“源头定位。”他紧张地命令。

“定位完成。引力波源位于银河系坐标G-3721,与异常信号源处于同一恒星系。”计算机回复道。

刘曦的眉头紧皱。G-3721是一个距离开尔文阈20光年的恒星系统。异常信号和引力波扰动同时来自这个位置,这难道是巧合?或者说,这两个现象有着某种联系?刘曦的直觉告诉他,这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是宇宙中其他智慧存在的证据。

虽然内心充满兴奋,但刘曦仍保持着科学家应有的谨慎。他深知,这种发现可能对人类文明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他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将这一发现上报给联合行星科学委员会。

一小时内,开尔文阈基地的高层科学家们纷纷聚集在控制中心,通过量子通讯系统与地球和其他星际基地的科学家们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刘曦详细地汇报了发现的全过程,展示了数据和分析结果。

在讨论中,科学委员会决定派遣一艘装备最新曲速引擎的探索舰前往G-3721恒星系统,探查信号和引力波扰动的源头。刘曦因其发现而被任命为这次任务的首席科学家,直接参与到这场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探险中。

“奔宇号”成为了这次任务的旗舰,这艘飞船不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科技成就,也承载着全人类的希望。全球的量子通讯网络被调整,优先保证与“奔宇号”的通信,数以亿计的人通过全息直播关注着这次任务的每一个细节。

任务准备工作迅速展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探险做着最后的准备。刘曦在不眠不休的日子里检查着每一个数据参数,确保一切万无一失。

五天后,“奔宇号”在开尔文阈星系的太空港整装待发。飞船的外壳闪烁着淡淡的银光,在周围的星辰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登船时,刘曦心中满是复杂的情感——兴奋、忐忑、敬畏,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毕竟,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宇宙深处的未知力量,可能会超出人类理解的范畴。

随着一声低沉的轰鸣,“奔宇号”缓缓离开了停泊轨道,向着G-3721星系进发。利用最新的曲速技术,飞船预计只需要五年时间便能抵达目的地。然而,刘曦心中明白,这五年将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旅程。

刘曦站在飞船的观景窗前,遥望着远方的星海。他知道,这次任务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或许,他们将迎来与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又或许,他们将揭示出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但不管结果如何,刘曦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指挥中心,开始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工作。

五年的星际旅程即将展开,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第二章:星际孤航

“奔宇号”启动时的轰鸣声逐渐消散,飞船渐渐驶离开尔文阈的停泊轨道。刘曦站在飞船的观景窗前,看着逐渐远去的星球,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这个旅程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意志的考验。飞船的曲速引擎正在将他们送向G-3721星系,预计需要五年的时间。

在前往目的地的初期一切顺利,但当“奔宇号”进入曲速航行的中期时,突如其来的时空扭曲打破了宁静。飞船的警报声刺耳地响起,整个飞船的灯光闪烁不定。刘曦和其他船员们被迫从沉睡中惊醒,慌乱的脚步声回荡在狭窄的过道中。

“长官,我们遭遇了时空扭曲,曲速引擎严重受损!”首席工程师王海涛急促地报告。

刘曦快速赶到控制室,看到飞船的仪表盘上显示着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数据。曲速引擎的损坏不仅导致飞船失去了部分推进能力,还对量子通讯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刘曦知道,失去与地球的通讯意味着他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外界支持。

“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恢复通讯,”刘曦命令道,“同时,召集所有高级官员开会。我们需要评估现状并做出决定。”

会议室里,刘曦与船员们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气氛异常凝重。科学家、工程师和船员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虑。会议的焦点是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飞船的损坏、无法恢复的通讯和未知的时空扭曲。

“根据我们的初步计算,”王海涛插话,“按照当前速度,预计还需要11年才能到达目标。”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会议室里最后一丝希望。没有与地球的通讯,这意味着他们将独自面对接下来的11年旅程。

“我们有两个选择,”刘曦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继续前进,或者立即返航。这个决定将影响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还可能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必须慎重考虑。”

会议上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继续任务的人认为,这可能是理解异常现象的唯一机会。反对者则担心,等他们回到人类文明时,一切可能已经太迟了。

“如果我们现在返航,”通讯官霰华反驳道,“到那时,开尔文阈可能已经被这种异常现象影响了。我们应该现在就回去,至少还能为可能的防御措施做准备。”

反对继续任务的船员们担心,这样的延迟可能会让他们错过解决宇宙谜团的机会。经过几轮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进行一次全船公投,以决定是否继续前行。

投票结果公布,微弱的优势支持继续任务。这个决定并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加深了船员之间的裂痕。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踏上一段可能永远无法回头的旅程。

决定继续任务后,工程团队将全力以赴修复受损的曲速引擎。修复工作极其艰巨,许多关键部件在时空扭曲中受到了严重损坏。王海涛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恢复飞船的推进能力。

与此同时,船员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食物和医疗物资开始短缺,一些重要设备因缺乏维护而失效。更糟糕的是,一些船员开始出现奇怪的衰老症状,这与他们观察到的异常物质衰变现象惊人地相似。

“我们需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否则这次任务可能会提前结束,”刘曦对团队成员说道,“我们必须尽全力保持飞船的正常运作,同时保持高度的警觉。”

第5年,飞船的状况愈发恶化。在一次维修改造过程中,反对继续任务的船员试图控制飞船,强行返航,结果引发了一场未遂的哗变。这次事件导致了三名船员的死亡,使得飞船上的气氛更加紧张。

刘曦和他的团队继续努力修复飞船,面对不断增加的挑战和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始终未曾放弃。刘曦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发现自己视力的变化。医生诊断他为一种前所未见的退行性病变,可能与异常的空间环境有关。但刘曦拒绝进入休眠舱,坚决继续自己的工作。

“我们正在见证某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刘曦对助手说,“这种现象似乎在加速一切的衰变过程。就好像某种基本的物理规律被改变了。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工程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王海涛发现了一种利用异常空间特性的方法,不仅修复了曲速引擎,还提高了其效率。

“理论上,”王海涛向刘曦解释道,“这种改进后的曲速引擎能让我们在两年内到达G-3721,而返程只需要一年。”

这个消息给了所有人新的希望。然而,刘曦知道,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更快地面对未知的危险。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决定继续前进,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任务。

飞船继续在星际航行中前进,迎接着未知的挑战和风险。刘曦站在飞船的观景窗前,看着星际深处逐渐逼近的光点。他明白,他们即将面对的将是更为艰巨的考验,但他们必须继续前行,去揭开宇宙深处的秘密。

第三章:失控的守护者

“奔宇号”在接近G-3721星系的过程中,飞船的情况逐渐恶化。虽然曲速引擎已经修复,但飞船仍然受到不可预测的能量波动和空间扭曲的影响。这些现象不仅干扰了飞船的导航和通信系统,还引发了船员们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刘曦望着前方的监控屏幕,那里显示出一片巨大的、扭曲的空间景象。前方出现的暗色区域似乎将周围的光线吸收,映衬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

“长官,我们检测到前方有一种巨大的引力异常!”首席工程师王海涛焦急地报告,“这股引力波动不仅在影响我们的推进系统,还干扰了飞船的其他系统。”

刘曦点了点头,意识到这股引力波动的异常强度可能意味着他们即将接触到某种巨大的宇宙结构。他命令飞船调整航向,试图更接近这个异常区域,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性质。

随着飞船的逐渐接近,刘曦的疑虑也在不断加深。他们发现,异常区域的引力波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天体现象,更像是一种人工结构所产生的效应。飞船上的仪器开始显示出复杂的能量波动模式,这些模式与飞船之前检测到的异常现象相似,但却更加剧烈。

“前方有一个巨大的结构,”林晗通过显微探测仪观察道,“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型的环状物体,正在缓慢地旋转。”

刘曦盯着屏幕上的结构,心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这可能是我们之前未曾遇到的某种人工装置。它的功能可能与我们之前探测到的异常现象有关。”

飞船逐渐靠近这片神秘的结构,刘曦和他的团队开始仔细分析这个环状物体。它的表面覆盖着一种复杂的几何图案,散发出微弱的蓝色光辉。尽管看上去并不明显,但这股光辉却与飞船探测到的异常物质相似。

“我们正在接近结构的边缘,”王海涛报告,“根据扫描数据,这个装置的引力波动模式与我们之前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有很大的相似性。”

刘曦下令启动深入扫描,以获取更多关于这个装置的详细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团队终于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根据我们的分析,这个装置可能是某种高等级文明用来控制宇宙熵增的设备,”林晗推测道,“它的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周围的空间和时间,来减缓熵增的速度,从而延长宇宙的稳定状态。”

刘曦的眉头紧锁:“熵增是宇宙中不可逆的过程,控制熵增的装置如果失效,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是的,”林晗继续说道,“这个装置可能曾经在稳定宇宙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显然已经失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区域检测到如此剧烈的异常现象。”

随着进一步的扫描,飞船的系统检测到装置内部的能量水平正在急剧下降。装置的外围结构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崩溃迹象,暗示着它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装置的失效意味着它无法继续调节周围的熵增,”王海涛总结道,“这可能导致了整个区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发生严重的扭曲。”

刘曦决定前往装置内部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他们通过装置的外部进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机械结构和闪烁光点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内部结构庞大且错综复杂,墙壁上满是高度集成的电路和古老的符号,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控制中心。

“注意周围的辐射水平,”刘曦提醒道,“我们不知道这个设备的能量残余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在对装置的核心部分进行检查时,团队发现了一个显著的异常:核心的能量源已经几乎完全耗尽,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件也出现了严重的故障。

“看来装置的失效是由于其核心能量源的枯竭,”刘曦分析道,“这导致了它无法维持对熵增的控制,最终引发了这一系列异常现象。”

刘曦和他的团队继续研究装置的工作原理,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发现,这个装置通过调节宇宙中的引力波和能量场来抵消熵增效应,但由于核心能量源的枯竭,这些调节功能已经完全失效。

“我们可能无法修复这个装置,但了解其原理对于我们未来的研究至关重要,”刘曦总结道,“我们必须将这些信息传回人类文明,以便他们在面对类似威胁时能够做好准备。”

在离开装置后,刘曦和他的团队重新回到“奔宇号”,他们决定尽快返回,以免被这片失控的熵增区域进一步困住。飞船在艰难的推进下,终于摆脱了引力波的影响,开始了返航的旅程。

飞船的返回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装置的失效和周围环境的持续影响,飞船的各项系统仍然遭遇不同程度的故障。然而,刘曦和他的团队坚信,他们所收集到的数据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人类文明更好地应对宇宙中的未知挑战。

当“奔宇号”终于返回到人类控制的星域时,团队成员们深感疲惫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知道,虽然这次探索经历了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将为人类文明的未来铺平道路。

在返回后,科学委员会对“奔宇号”所带回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刘曦的团队也被称为“熵增研究小组”,其任务是研究和处理熵增失控的相关问题。刘曦越来越明确,那个失控的装置不仅是一个高级文明的遗物,更是人类未来可能面临危机的前兆。每当他回想起在异常区域的经历时,那巨大的环状物体、复杂的能量波动以及失控的熵增现象,心中总会涌起一股低沉的预感。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刘曦在一次会议上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说道,“如果我们不明白它的构造,未来可能会陷入无法掌控的境地。”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团队终于成功解读了一部分装置的数据。奇怪的是,部分数据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信号。这些信号经分析后,刘曦发现似乎是某种故障回路的反馈,代表着更深层次的熵增影响。可这些信号掩藏的真相,不禁令所有成员感到毛骨悚然。

“你的意思是说,这个装置的设计是有意让熵增现象的失控成为现实?”助手李昆皱眉。

“我们无法确定,但设计者似乎故意设定了一些回路来实现这种效果。”刘曦沉思,额头上的皱纹不断加深,“有可能是为了控制,或者是为了其他目的。”

不久后,飞船上出现的奇异现象开始加剧,船员们出现了明显的精神恍惚和意识模糊,部分人甚至开始产生幻觉。刘曦深深感到事态的严重性,这可能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可能是装置背后隐藏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威胁。

为了调查这些异常现象,刘曦决定重新前往设备区域,试图找到控制系统的故障源并修复它。团队成员们犹豫不决,但刘曦毫不犹豫下了命令,认为这是唯一的解药。

进入设备区域后,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巨大的环状结构,静谧而复杂。刘曦和他的团队小心翼翼地开始检查设备,试图定位那些异常波动的源头。在深入到一处被阴影笼罩的控制台时,刘曦无意中触碰到了一个未被分析的控制面板,立刻一阵强烈的电流通过他的手掌,仿佛有某种力量在召唤他进入更深的思考。

“长官,小心!”王海涛大叫,但为时已晚,刘曦的意识似乎被某种奇异的能量层层包围,陷入了一种难以描述的状态。那些模糊的信号开始逐渐清晰,就在刘曦眼前闪现出几乎无法理解的图景。

他似乎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整个宇宙都在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框架中运动,那些环状结构的运转与熵增的失控如同命运的交织,形成了一种微妙却又脆弱的平衡。与此同时,那些模糊的速度和引力在此刻完全和谐一体,刘曦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在警告他:熵增不仅是自然法则,甚至可能是某种高级文明对此的刻意操控。

“我们必须阻止这种状态的蔓延!”他突然醒悟,强烈的决心驱使他快速回头,试图将这一发现传达给团队。

然而,当他转身时,发现和他一起的团队成员早已被奇怪的能量波动淹没,幻觉与现实交替缠绕,使他无法辨别周遭是否安全。李昆和其他人也陷入了同样的状态,表情恍惚。

“快,保持清醒,保持联系!”刘曦试图大声喊叫,然而他已有些疲惫的声音被周围的空间吞噬,打破了仅存的一丝理智。

就在这混乱的时刻,刘曦终于意识到,在这宇宙空间中,还有其他文明的精妙设计在进行着。他必须在终极审判之下,找到平衡点。这是一个无声的呼唤,他明白这与他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息息相关。

“不能在此停留,必须离开这个地方。我们还有希望!”他敏捷地穿过设备区域,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保持警觉。

“长官,您刚才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王海涛在过程中受到启发,“是另一种方式来操控这一切的文明?”

“我不知道,但我们必须阻止这个恶性循环的形成,任何数据都必须保存下来。”刘曦的思维在迅速运转,决定用这些对未来的设计进行记载,决不能让这些信息就此消亡。

最终,他们跑到了飞船的控制室,焦急地开始传送数据,同时彻底清除了“奔宇号”中的某些核心程序,确保在他们离开时,这些复杂的信号不会造成毁灭。

而此时,整个宇宙也似乎在反应着他们一系列的举动,周围的空间开始扭曲加剧,那些光芒在瞬间变得刺眼无比。

“我们必须逃离这里!”刘曦感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一边奋力操控飞船,试图突破这些扭曲的时空壁垒。

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奔宇号”开始穿梭在剧烈的引力波动中,刘曦紧握控制杆,心中暗暗祈祷。他们能否挣脱这股巨力,又能否将已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成功传回给人类文明,仍是一个未知数。

第四章:回响

三年后,“奔宇号”经历了漫长的返程,最终回到了人类控制的星域。当飞船缓缓驶入基地的港口,船员们终于得以松一口气。然而,他们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科学委员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评估“奔宇号”任务的结果,以及未来应对异常现象的措施。刘曦带领他的团队,向委员会汇报了他们在G-3721星系的发现,尤其是那个失控的熵增控制装置。

“我们发现了一个失控的高等文明装置,设计之初是为了抑制宇宙中的熵增现象,”刘曦解释道,“但由于核心能量源枯竭,这个装置已经停止运作,导致整个星系的物理状态变得极度不稳定。”

会议室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委员会成员们交换着沉重的目光。主席史密斯博士的眉头紧锁:“你们的报告是否意味着,这一现象可能扩散到更大的宇宙范围,威胁到我们现有的文明?”

刘曦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根据我们的分析,虽然暂时没有证据表明这场熵增失控会立即蔓延,但它已经造成了局部空间的不稳定。如果不加以控制或解决,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灾难,甚至可能会波及整个银河系。”

这一回答引发了在场成员的阵阵低语,显然,这种风险是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尽管之前有过关于熵增控制的假设,但真实面对如此规模的威胁,却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史密斯博士果断地说道,“人类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尽快研究出应对措施,阻止熵增失控进一步扩展。”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案,但大多数都因为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实施。经过多轮讨论,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源之一——中子星,来构建一个极端条件下的对撞装置,以逆转或抑制熵增失控的趋势。

这个想法来自于对“奔宇号”带回的资料的深度分析。刘曦的团队发现,尽管那个失控的装置已经停止运作,但其设计原理暗示,通过施加极端强度的对撞能量,可以暂时逆转熵增现象。他们推测,如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重现这一过程,或许可以部分恢复宇宙的稳定性。

“这就是我们提议制造‘奥米茄环’的原因,”刘曦继续解释,“这个对撞装置将围绕一颗中子星建造,利用其极强的引力和能量场,产生足以影响整个星域的能量对撞。目标是通过这种对撞,创造出一种名为‘稳态子’的粒子,理论上可以抑制熵增扩散,并稳定受影响的空间区域。”

史密斯博士深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这项计划无疑是空前的,但也是我们目前唯一的选择。我们不能冒险等待熵增失控的进一步扩展,必须主动采取行动。”

在委员会的决策下,制造“奥米茄环”的计划迅速启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工程,必须在中子星的强大引力场中建造一个巨大的粒子对撞装置。整个装置的设计直径将达到一个天文单位,以确保对撞产生的能量足够影响整个受熵增失控波及的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的资源和技术被迅速调动起来。各个星系的科研力量纷纷加入到这一项目中,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奥米茄环”的建造。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对熵增失控的关注也逐渐升温,科学界和公众之间的讨论热烈而深刻。

刘曦作为“奔宇号”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也成为了“奥米茄环”项目的核心顾问。他亲自监督了装置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并参与了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在他看来,“奥米茄环”不仅仅是一个应对眼前危机的工具,更是人类应对未来类似威胁的一次关键尝试。

然而,随着项目的推进,刘曦心中的忧虑也在加深。他知道,这个装置虽然有可能成功抑制熵增失控,但它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项目进入最后阶段时,时间已变得极为紧迫。异常场的扩展速度比预期更快,人类的殖民地开始感受到空间不稳定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明白,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终于,在熵增失控即将波及人类聚居地的前夕,“奥米茄环”完工了。项目的总指挥霰华,那个曾经在“奔宇号”上担任通讯官的年轻女性,如今已是这项工程的核心人物。她站在主控室中,透过观察窗注视着散发幽蓝光芒的中子星,心中默默祈祷这一切能够顺利完成。

“刘曦,”她轻声自言自语道,“这个冒险的计划,必须成功。”

在最终的倒计时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霰华的手指悬在启动按钮上方,脑海中闪过无数过去的画面:那个改变一切的信号,奔宇号上的漫长旅程,高等文明的警告,以及如今即将启动的“奥米茄环”。

霰华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按钮。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巨大的能量爆发,整个“奥米茄环”被刺眼的光芒所吞噬。中子星的引力场与对撞能量产生了剧烈的共鸣,整个空间似乎在这一刻扭曲了。

第五章:终极审判

“奥米茄环”的建设终于完成,全球的目光集中在这一宏伟工程上。科学家们全神贯注地监控着装置的每一项数据,期望通过这一最后的手段,稳定熵增现象的扩展。人类文明的命运就此悬于一线。

在启动仪式的那一刻,全人类屏息凝视着实时数据。装置在中子星周围成功产生了强大的粒子对撞,其理论上应能生成反熵场,抵消熵增的扩展。最初几周,数据表现出积极的趋势,熵增的速度似乎有所放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浮现。尽管“奥米茄环”在局部区域产生了稳定的反熵效应,但整体的熵增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更糟的是,数据开始显示出异常的波动,表明熵增的速度可能在加快。

刘曦和他的团队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中。他们意识到“奥米茄环”并未如预期那样有效遏制熵增现象,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科学界的恐慌迅速蔓延,全球范围内的撤离计划被迅速启动,但熵增现象的扩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预期。

在一次紧急会议上,刘曦提出了关键的理论:“‘奥米茄环’在局部范围内有效,但其规模和能量输出仍然不足以逆转熵增的现象。我们需要在更多的中子星周围建立类似的系统,形成一个强大的反熵网络。”

这一提议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部分科学家认为,继续扩展对撞网络可能带来更多未知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空间不稳定。然而,在没有其他有效方案的情况下,科学委员会决定按照刘曦的建议,继续推进“终极抑制计划”。

全球科技资源被调动,用于在更多的中子星周围建立对撞装置。这个过程异常艰巨,技术和资源投入巨大,但情况的紧迫性迫使所有人迅速行动。数以亿计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全力以赴,奋战在建设现场。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新一轮的对撞网络终于完成。这个网络被设计成一个比“奥米茄环”更庞大的系统,理论上应能产生足够的反熵效应,以阻止熵增现象的蔓延。然而,系统的运行并未如预期般稳定,反熵效应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导致熵增现象在某些区域变得更加严重。

刘曦和他的团队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中。他们意识到,即使是扩展后的对撞网络,也无法有效逆转熵增现象的扩展。面对逐渐加剧的熵增现象,他们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避免更大的灾难。

随着熵增现象的不断扩展,整个宇宙的稳定性变得岌岌可危。科学家们发现,“奥米茄环”及其扩展网络的能量输出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任何进一步的运行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无法控制的空间崩溃。

在最终的紧急会议上,刘曦向科学委员会汇报了最新的研究结果。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我们面临的威胁比我们预期的要严重得多。现有的抑制计划可能无法阻止熵增现象的蔓延,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空间崩溃。”

科学委员会决定启动“终极抑制计划”的最后阶段,尽管这一决定充满了风险。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力以赴,确保装置在启动时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然而,不幸的是,这一阶段的运行并未如预期般成功,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最终,“奥米茄环”及其扩展网络的能量输出达到临界点,引发了一次空前的能量释放。空间发生剧烈的崩溃,整个系统的失效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真空衰变。数以千计的恒星瞬间被蒸发,留下一个直径约200光年的空洞,成为银河系中的一处巨大伤疤。

七万年后,克尔赛文明的一名初级观测员盯着自己的监测屏,突然直起身子。克尔赛人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生物,拥有多个触须和复眼,他们的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人类巅峰时期。

“报告长官,”他用触须快速敲击着通讯面板,发出一连串的生物电信号,“在坐标AZ-4399发现一处空洞,直径约200光年。”

片刻后,一个平静的声音回应道:“能量特征?”

观测员迅速调出详细数据,他的复眼快速扫描着各项参数。“与K3-89号空洞99.7%相似。残余能量衰减曲线符合标准模型。”

“已过滤,残渣。继续观测下一个象限。”上级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厌倦。

空洞所在的区域被代表大过滤器残渣的蓝色所覆盖,记录进了数据库中。

作者:Claude+Gemini, instructed byvxst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作者:琴春(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如今星月皆无光,僵坠的蝴蝶不再,笑容与爱意已消逝。然而青年们很平安:没有人举起纸张,没有人血染广场。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莫非在世上理想已尽失,大家都甘心认命了么?又或黎明已至,无需高呼呐喊?抑或昔日高呼的勇士,已被众人拖入绝望深渊;而人们在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献上自己的嘴巴,换取一时的安宁?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天没有亮。然而救世主已经死了,唯一的路就是呐喊:毕竟,造就绝望的,终究只是些微小石子投射的巨大阴影而已。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切都会好的,要相信。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作者:琴春(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尚书之中,如果王要做一件事,会列出一个个理由,去做对比,去说原因。民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理智做出选择,既有盘庚的三言的劝说,也有“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的否决。民众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发言权的,对国家的政策是可以拒绝的,对自己的选择是要负责的,这是文明的定义:每个人去做出选择,然后承担责任。

秦之后,便不再有什么统治阶级和民众的对话,更没有什么实行政策要说明理由、讲求原因。民众在法家的压制下,不再能够认识到一切权力的来源在于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把肉食者的事情交给肉食者去做,一切的历史从此变成了帝王将相的历史。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懒惰。通过让渡权力,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从秦汉到2022,人民就是没有意识的、卑躬屈膝的集体。过得不好,不去把自己组织起来,强迫统治阶级和自己对话,而是期待一个海瑞一般的青天大老爷。人民不再自己承担责任,不再进行自发的暴动,从5.4到6.4,说到底,是中央的一派组织“群众”去打压另一派的工具。要是没有人组织呢?那就敲盆,求青天大老爷出现。

买彩票买得家破人亡,怎么办?去上访,敲盆求青天大老爷。买理财买到原油宝,一调查,几百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看过产品说明。赔钱了,怎么办?去上访,敲盆求青天大老爷。被电信诈骗,被传销洗脑,醒来发现自己因为自己的智障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去上访,敲盆求青天大老爷。

好像什么事情,有一个海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问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决定政策,然后为此负责,他们说“都是上面定的,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有什么办法?“上面”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中央给的,还是暴力机关给的?不就是你们自己的驯服给的?还有什么办法?

一边嘲笑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说他是软蛋,一边自己早上六点被人叫起来老老实实下去排队测核酸,饿死病死,都去敲一敲盆,求一求青天大老爷。中央能解决一切事情吗?譬如期房,本来是每个购买者都可以对监管账户进行监督、对工程进行质询的;没事发生的时候,一次这样的质询都没有;一问,说是相信政府,相信国家。你这购房协议是和当地政府签的?还是中央在你的购房协议上盖了党徽国徽章?这协议是和银行、和房地产企业签的,不是和国家签的。

国家的作用,是保证没事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履行协议内自己的权力。要上访,应该在一切工程正常的情况下,对你的监管要求不答复的企业,去上访;问为什么不这么做,说“这不是没事找事么”,没事吗?出了问题之后也没事吗?什么事情都觉得这是青天大老爷不够海瑞,求另一个青天大老爷来主持公道,否则就拉横幅唱歌。这是在绣花,还是在请客吃饭呢?共和国七十年,一代人的寿命,到了现在,遇到问题,还想着青天大老爷?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说现在是实现了。每个人都不愿意拥有权力承担责任,都只是“做好自己做的事”。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幻想着只要努力,然后有个青天大老爷来公平地给努力盖章确认。要是老爷不公平,“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怎么办,写在列宁全集里,写在毛泽东选集里。但似乎,列宁的时代,“人民”是列宁拿来夺权的工具;毛泽东的时代,“人民”是毛泽东“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乐子。这大致不是民族性,而是自战国以来,或者说自柏拉图以来,统治阶级追求“顺民”的巨大成功。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终究还是战胜不了统治阶级。骆驼祥子永远都是骆驼祥子。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又能怎么办!肉食者鄙,我们,又能怎么办!我们不想这么办,没有人想这么办,“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但我们,又能怎么办!

人性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在人性和党性之间,我选择人性”,这种话我是不会说的。党性(书面上)根本不反人性,反人性的是一些拿着党性当令箭的人。把党换成“大清的国运”,换成“中华民族的存亡”,换成“必要的代价”,换成“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都是一样的。

为了中华民族不灭亡就可以反人性?
为了让未来更美好就可以反人性?
为了大清的黄龙旗就可以反人性?
为了更换制度自己上去过好日子就能反人性?
为了所谓的宗教自由就可以反人性?
为了大部分人利益就可以反人性?
为了党的原则就可以反人性?

人性是高于自由民主,高于意识形态,高于民族存亡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民族存亡是为人性服务的。怎么能主次颠倒,买椟还珠?

无论是共产主义式的代表大会民主,还是两院制的地区/人口代表的民主,哪一个的建立基础不是为了人的人性?


共产国际里面的意识形态争论,里面最大的原则从来不是“打江山、保江山、坐江山”,而是“我的意识形态能让更多的人自由地创造价值、你的意识形态过于僵化无法适应人民精神文化水平 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把人禁锢在金钱中没了人性”。
武装夺取政权一直是手段,它永远不应该、不可以、也绝不会成为目的。

华国锋做的最大的事情,不是什么四人帮,四人帮总有人去粉碎。他把资料封存了,把周恩来、毛泽东的批示封存了,违背了周恩来、毛泽东的遗愿保下了资料,这才是他做的意义最大的事情。

现在我们能看到周恩来是怎么一步步把中国带入经济自杀,饿死几千万人,只是为了打击毛泽东的权力,毛泽东又是怎么反击,最后是怎么样才会发展成那样:我们有经验教训。

现在有现在的周恩来,现在有现在的毛泽东,现在的周恩来毛泽东都从头到尾读过那些文献:字可以念别字,宽衣就宽衣,对方的手段可不能判断错。但难道应该去学习周恩来毛泽东?
周恩来天天吃穿要最顶级的、宣传要自己是最朴素的:这个是全中国腐败的源头。
毛泽东天天要人向他个人效忠,“即使我退掉所有职务,退党,中国也必须跟我走”:这个是全中国没有法治,独断专行的源头。
他们两个的对立,导致50年代本可以立刻起飞的中国、一个可以吸引钱学森,吸引无数国际华人奔赴建设的中国,变成了饿死人的中国,变成了斗死人的中国。

他们曾经都是真的有理想的人,都是真正可以为理想牺牲、可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人物。后面的改变,是因为自己被自己的利益集团逼迫,是因为自己被自己的“争猴王”性所迷惑,还是因为自己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造成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性,不是道德的问题。这是最令我恐慌的。

历史会不断重复自身,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历史洪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道德好不好,文化高不高,都没关系,只有顺着潮流才能存活、发达。这造就了周恩来和毛泽东,也造就了胡锦涛/温家宝和习近平。

但我不准备管自己有没有顺历史潮流。我不会为了顺应潮流而买椟还珠。我不知道我的自杀式的做法能不能避免那时候周恩来和毛泽东一样的结局,但我拒绝顺从现在顶层的历史潮流。

“在人性和任何东西之间,我选择人性”

Tell me why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有人会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去破坏别人的生活,美其名曰爱国。
有人会为了莫名其妙的憎恨,去编造智障的谎言,信奉毫无理由的宗教,美其名曰抗争、民主、独立思考。
有人会为了莫名其妙的心理,去觉得自己有权力控制他人,有权力让别人“服从”,美其名曰团结、秩序。

有时候很难说服自己做很多事情的意义。我很难相信这种东西也能被称为人。

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快乐的,这些东西,会因为别的地区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遭受着一些疾病后遗症的折磨,而沾沾自喜。会为了一个纯粹面子上的、所谓的大统一的理由,去希望用核弹炸死其他人。

我真的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人如此的铁石心肠,为什么会有人完全不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为什么会有人以“比别人好”而快乐。

自己比别人过得好,那么就说明别人比自己过得差,不应该去帮助对方吗?不应该去努力让对方也过得好吗?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我很愤怒。

不知道是对这些畜牲愤怒,还是对自己居然在努力让这些畜牲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对自己愤怒:这些畜牲的主流思想,是我低人一等,是变态,应该死。

愤怒过后,可能仍然没办法看着别人受苦,大概还是会继续,继续宁可丢掉自己的一切,也要让别人好过一些。我能体会到它们的痛苦,即使它们体会不到我的……

但这是什么世界,这些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

1453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罗马共和国的帝国时期,无论是建立,还是灭亡,都上感天象。凯撒被刺杀后,人类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彗星连续七天出现,罗马的史书和汉书都记载了这一天象,此后,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期。在新罗马城被攻破的七天前,发生月食,七天后新罗马被攻破,罗马共和国灭亡。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直到今天,穆斯林社会仍然纪念着这个事件,土耳其1951,2012年拍摄的两部主旋律电影《买买提上城记》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可以交叉印证的史料记载,新罗马被攻破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 乌尔班大炮起到了心理威慑作用。虽然无法攻破城墙,只能打下一些瓦砾;但它的持续的一个月,每隔数小时发射一次的巨响,告诉了守军,买买提这次将用倾国之力来攻击城市:乌尔班大炮造价昂贵,并且会炸膛,但买买提仍然从后方源源不断地运输炮管和炮弹来攻击城市;经后人整理计算,光是乌尔班大炮一项,产生的支出,就高达30万到100万威尼斯金币,是奥斯曼帝国数年的岁入,也是当时罗马几十年的岁入。
  2. 金角湾的陆路无法防守,导致了奥斯曼海军通过陆路进入金角湾。这是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战术,虽然奥斯曼海军进入金角湾之后,被罗马共和国的海军关门打狗,损失惨重;罗马共和国的海军直到破城时,都在海上压制着奥斯曼帝国海军。这和乌尔班大炮一样,是极高支出并且没有实质成果的作战方式,只是造成了相当的恐慌;罗马共和国完全指望海路运输的补给和人力来长期作战,金角湾被封锁会让补给和人力无法进入。事实上,封锁几乎毫无效果,威尼斯的小舰队在没有损失一船一人的情况下,毫发无损地通过金角湾进入港口,带来了根本没有海路运输的补给和人力的消息。如果奥斯曼帝国真的能够封锁海湾,可能罗马的崩溃还会晚许多。
  3. 守城部队的极度缺乏,导致城墙无人防守。买买提可以发动对每一寸城墙的人海攻击,但守军完全做不到防御每一寸城墙。买买提在确定大炮无效后,还尝试了挖地道来攻入城市,但罗马在极度缺乏人力的情况下,摧毁了所有地道。买买提的金角湾舰队出现后,守军还需要分散一部分人力去运作舰队。极其有限的守军,既要在大炮的恐惧下,每天面对潮水般总攻的部队,又要参与地道的反攻,还要分出一定的人力来运作海军。

即使如此,1453年仍然是一个意外。买买提的最后总攻,包括同时发射的十几门大炮,全部的军力和海军,靠着尸体堆平了壕沟,在城墙下同时进行地道挖掘和云梯攀登,仍然没有攻破城市;直到发现一个被瓦砾遮盖的小门没有守卫,甚至没有关闭:这在双方的记载中都认为是一个意外。买买提几乎是完全靠这个小门上的城。

人类历史从此转向,罗马的希腊语著作大量散失于各地,导致了文艺复兴;拜占庭城作为最重要的欧亚连接的端点,使得欧洲几乎完全失去和东亚的商贸,导致了大航海时代。如果那一扇门关闭了,人类的历史还会继续,但绝无可能出现文艺复兴,毕竟没书;绝无可能出现大航海时代,途径拜占庭辐射控制的区域的商队成本比大航海时代的船只成本低得多。

实际上,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军事天赋(从其年轻时指挥的大量“奇迹般”、“神助的”战役可以看出,职业化的罗马军团,在他的指挥下可以),如果对买买提上城的消息有所准备,罗马不会在这一天灭亡。当时的财富集中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政府的税收,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养活一批官僚没有问题,但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财富征召军队;第二是东正教的圣座,在东正教的影响范围中,一直有大量的、不属于罗马政治版图下的信徒朝圣进贡。在1450年,罗马共和国圣座如果开始组建宗教卫队,并且像东正教辐射的地区普遍进行号召,而不是在要不要和西方教会合并的问题上内斗,完全可以在1453年之前组建一两个职业罗马军团的兵力;这仍然和买买提的兵力,或者和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拥有的兵力,都相差巨大,但完全可以保证守城时好歹可以轮班休息。

人类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每一个意外都可能影响几千万,几十亿人的存亡……

很有趣,很残忍。

什么是民主

人民的期望是矛盾的
人民期望战争胜利,不期望战争增税;然而没有不交税的战争
人民期望自己富强,不期望丢了工作;然而没有不失业的发展
人民投票支持叶利钦上台,人民投票反对苏联解体;然而叶利钦就是解体

民主就是政府选择合适的措辞,让人民自由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期望是多维的,每一种政策,都必然有一个遭到全体民众反对的表达方式,也必然有一个使得全体民众支持的表达方式。只要措辞得当,任何议题都能被全民公决通过;只要措辞得当,任何议题都能被全民公决否决。

政府无法左右民意,往往是因为政治家不了解他治下的人民。希特勒扫过大街,住过桥洞,蹲过战壕,当过密探,与一只手上拿着铁锹的工人握手,与企业家相谈甚欢。希特勒能够让任何议题通过,因为他知道人民想要什么。现代的政治家则不然。美国总统一般是在哈佛毕业,然后开个律师事务所,西装革履的竞选众议员,竞选参议员,说不出错的话,等到在党派里面资格混老了以后再被推选成为总统候选人。这样的人自然不知道大部分普通选民想要什么,他只知道党内元老想要什么,党派斗争、党内斗争该怎么处理,怎么才能规避政治风险。当他面临普选的时候,他只能指望民调和数据。但民调只能提供现状分析,不能提供解决方案。所以,现代的所谓政治家都害怕普选,在普选时错误百出。

英国脱欧,如果政治家希望脱欧不通过,那么就在普选时宣传是否应当使得英国公民在欧洲旅游时取消相互免签待遇。如果希望脱欧通过,那么就在普选时询问是否应当在英国和欧洲间建立保护性贸易壁垒。英国脱欧成功,所谓的政治家居然感到惊讶,这有什么好惊讶的?难道每天被欧债危机、队友是猪轰炸的、还记得大英帝国荣光的英国人选择留在欧洲才不令人惊讶?同理,特普朗当选,是理所应当。墨西哥人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只靠墨西哥非法移民人非法投票来当选总统,那才叫奇观。

电视台主持人,报纸记者,国会议员。这些人都和民众不处于一个阶层。屁股决定方向,没有人会为了一个对“国家”有利的政策闹的自己家破人亡。所有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光如此,那些人都以为其他人也会和自己拥有相同的利益关系。

全球变暖是一个压缩对手生产能力的好理由,是从道德制高点上逼迫对手自废武功的好办法(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确是减少对手工业产能的快速有效的方法)。所以即是现在确实是地质史上的小冰期,全球变暖在地质史上确实只是小冰期消退,电视台主持人还是会觉得有人认为全球变暖是自然过程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他周围的人都在重复这一点,他接触到的所有材料不会包含论文,他接触得到的只有国会议员,科学家(自然分成两派)和其他记者。这不能怪电视节目主持人逻辑欠缺:当他所接触的圈子为他提供的所有知识都互相印证了某一论点时,他不全心全意的相信,那才叫逻辑欠缺。

人民缺乏科学意识。很多人会去转发实验结果的报道,只有少数人会看原始论文,而去调查实验数据的人就更少了。然而,报道是不准确的。一个只有十几个受试者参与的实验,只要记者想写,可以写得板上钉钉,看上去就像科学真理。一个有数千个受试者参与的实验,只要记者想写,可以追踪出各种实验者的利益纠缠,从而让人以为整个实验不过是杜撰。控制了记者,就能控制舆论。世事如何,并无关紧要。

现代的舆论,难以通过政治手段加以控制。二次大战和苏联解体使得控制舆论只剩下一种有效的方法:资本。控制舆论并不能控制投票。如果舆论的控制者不了解人民,那么舆论在他手中就是凡人手里的金箍棒。虽然这个棒子是属于他的,但他挥不动,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自己的棒子砸死。只有控制舆论,了解人民,方能控制政策。只有控制政策,才能毁灭人类。

活着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诗意的事情吧,在漫无边际的世界上,寻找一两点自己所喜爱的价值,然后为之绽放一切。

怎么选择,为什么选择,已经不需要去想了。人是自己塑造的吧:无论原生家庭怎么样,无论生长经历怎么样,人是自己塑造的吧。没有谁有办法改变另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突然有了一种自由的感觉。

晴空下的草地,孤身一人,是最大的空虚,也是最大的喜乐。人是需要依赖人存在的吗?别人就是一切吗?因为别人的关注而关注,因为别人的忽视而忽视。真正还算是活着吗?如果每个人的思想是由社交网络平均塑造的,是一组平均值,那何必存在呢?

不过,那样的人更加合群吧。上心理学引论的时候,老师说人天生就会排斥不平均的人,因为这样的生物存在突破了他们的舒适区。平均的体型是最美的,平均的脸型是最好看的。

不知道,人本身会不会倾向于使自己的灵魂变得平均。每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都很不一样,像是独立的一个世界。而到了四十岁,却只要用一个词,就能说完一个人的灵魂。可以有专业领域,有兴趣爱好,有胖瘦高矮。但灵魂上,有什么区别呢?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会喜欢什么,害怕什么。那一代人灵魂生而相等吗?还是时间会把灵魂训练成几种单调的类型呢?

在赞赏平均,期望平均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会过得更好吧。成就,荣誉,地位,都是给那些最为平均,最按社会要求生活的人的。

相对于平均而炫目的幸福,我选择平凡而孤独地苟活。像自己一样地活着,就很好了。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乱七八糟的蓝色天空 可能有些白云吧
想把星星丢到水面上 划出漂亮的波纹
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
要活得美好呀
每一天
每一刻
像飞鸟一样翱翔
就算坠落在深渊里
也要看尽美丽的风景
尽力,为世界也留下一抹鲜艳的色彩吧

要努力的生活下去呀

作者:单春晴

我,单春晴( 身份证号 330105199412120020 )授权任何人转载部分或全部的内容,并授权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意修改。转载时可自由选择是否注明出处和作者,但不可标注除单春晴以外的任何作者

2017年感觉经历了很多事情,是挺奇特的一年吧。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在一个奇特的压抑的梦境里生活,感觉不是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可能是确实有些抑郁,总是以为可以找到很多事情来填补这个抑郁,但还是给别人带来了好多负能量。真的很不好呢。

有时候会觉得世界没有自己的话会变得更好,而自己确实希望世界变得更好来着。虽然感觉这么做有些自私,但毕竟进入了生活这个游戏,无论被设定了什么难度,总要看完每一面的风景吧。可能高难度的弹幕确实会更难对付,但又何尝不是一个美丽的景象呢?未来回想起来可能也会是丰富多彩的奇遇吧。虽然觉得自己对世界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可能还会有一些人觉得我是一道还不错的风景吧。

有时候会梦到自己躲在瀑布后面的偷偷地看着外面,可能是自己一直不敢从里面走出来吧。总是戴着一个又一个面具,总是做着别人期望自己做的事情,即使不情愿,也想让别人看到希望看到的样子。应该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呢。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被讨厌,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需要和人保持距离的存在。虽然确实是事实,但也没有太多好的结果呀。

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一年内成为一个能给周围每一个人都带来快乐的人吧。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至少应该尝试一下呀。

2018年一定要快快乐乐的呀,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快乐幸福的人,确实也应该是这样的吧。